主人信息
endless
落于:
博文:24篇
网站积分:957
|
[转贴]郭沫若一生中的抛弃的女人 |
作者 :endless
| 日期 : 2005-05-20 01:17 | 阅读数: 994 |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 )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和)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和)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安娜的五个子女是: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他们学有专长,均有所成。
于立群的六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最小的一个儿子名不见经传。其中三儿子民英在“文(和)革”中自杀,二儿子世英于196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被殴打致死。
这两家儿女之间不相往来。郭沫若这十一个后辈中,除女儿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沾点文史的边儿外,无人继承父业。他们,特别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也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这一意见,语惊四座,值得郭研界关注,郭沫若的确在家庭婚恋问题上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毛病。先看郭沫若与情人于立忱之间的问题。
于立忱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 对于她的自杀,几十年中间一直是个谜,有的人只是这样猜测:于立忱之死是因为她参加东京游行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回国后又受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纠缠,无法摆脱,加之身患重病,绝望之余,寻了短见。
其实,这一说法纯系捕风捉影,或故意为郭沫若掩饰。究竟真象如何,请让在北伐时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谢冰莹向我们详细揭示这个谜底:
这是半个世纪前一个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实故事。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
她说“我告诉你,将来你要替我申冤,答应不答应?”
我说:“没有问题,当然答应。”
这时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泪说: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后,就真的自杀了。(《于立忱之死》,《传记文学》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谢冰莹讲的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善于思考的话,从于立忱的绝命词“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中就应知道了。“如此家园”者,是指国家破败,民族危亡人(和)民离散,令人忧心;“如此社会”者,是指像郭沫若这样的名诗人,革(和)命者,青年们崇拜的偶像,竟然也如此肮脏,如此卑劣,实在令人失望;所谓“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当然就是指她本人还这样年青,才25岁,却被人诱骗失身,颜面丧尽,事已至此,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向社会,向公众发出她再也不能为祖国,为人(和)民挥洒笔墨,奔走呼号了的凄厉叹声。其悔恨、羞耻、疾首蹙额之哀痛状,实难言表,那就是说对国家、对人生、对自己已经彻底绝望,只有自杀。
六十年前情人于立忱对郭沫若的认识,和六十年后儿子郭博对郭沫若的认识不谋而合,这是偶然的吗?不是。他们都是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大概比学者们说的话更可信。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我们再请他的另一位夫人安娜作点补充。
安娜不同于张琼华。我们可以说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办婚姻,你逃婚也好,抛弃也好,无可厚非;而与安娜是自(和)由相爱结合的,理应永远忠诚。然而他不。他不仅在婚姻存续期间就与安琳、与于立忱等发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从1937年始,借回国之机,把安娜连同五个孩子一起彻底抛弃,另寻新欢。(当时长男和夫20岁,次男郭博18岁,三男佛生15岁,女儿淑子13岁,四儿郭志鸿6 岁)此后从不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任他们辗转挣扎,啼饥号寒,被日本警宪铁蹄践踏,皮鞭抽打,其境况遭遇,苦不堪言。当《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于1947年前往东京安娜住处时,面前一片惨景: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见中国的记者到来,安娜涕泪交流,哽咽难语,她只能断断续续地泣诉:“鼎堂他不应该是这样。自从他走掉之后,我们,我和孩子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他却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通,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了蒋介石……。”
|
|
回复人:城市骆驼
|
回复时间:2005-05-20 13:08
|
郭沫若本来就是一个混迹政治场中的文痞!他的文字不过是被吹捧起来的。从对李白与杜甫的态度就一清二楚。典型的中国式的人格分裂的虚伪文人!
|
|
回复人:扬帆
|
回复时间:2005-05-20 14:35
|
说实话,很久很久以前,在读了他的《凤凰涅磐》后,我曾对他仰慕不已。可后来,竟然发现后期的他诗词实在不怎么样,比如有一首水调歌头,竟然是这样的句子: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
狗头军士张
还有精神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铁帚扫而光。
我怎么读,也没读出诗歌的味道,觉得怪怪的。
后来,又读到一篇文章,讲述郭如何使用各类手段将一些珍贵的字画古玩据为己有,不禁对这位曾经的偶像深感遗憾。
也许,他只不过是一个“才子”而已,才子未必就该有伟大的人格,我们也不必对他过于苛求了罢。
|
|
回复人:易北河
|
回复时间:2005-05-21 09:11
|
郭沫若的历史名声,一部分是自己才华奠定,主要是早期文学以及考古、历史方面的成果;一部分是政治身份,资格老;再一部分是作为被利用的客体而炒做起来。其实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评论一个人也要考虑其主观和社会、时代背景。人格当然包括对爱情、家庭和女性的态度,但人格的高低又不是仅由这方面的举止而决定。罗斯福、爱因斯坦、胡适、陈独秀等也都有类似的可讨伐之处。至于投机,就更要考虑时代。郭沫若诚然一生是投机高手,但所有叫得出名的民主人士名流们几乎都在历次运动中有过落井下石的勾当,恐怕要举反例都很难。怎样评论他们?在强大的压
|
|
回复人:城市骆驼
|
回复时间:2005-05-21 11:18
|
易兄说的是客观事实。不过,人性只有在修饰和批判中前行,对己对人都如此。
|
|
回复人:endless
|
回复时间:2005-05-22 00:24
|
“多情”也许不算罪,如段正淳那般的多情甚至可以是“美谈”。可是,一个连自己子女都不爱的人却很难让人相信他还有崇高信仰与伟大精神了。
|
|
回复人:易北河
|
回复时间:2005-05-22 10:19
|
ENDLESS的文章给我们找了个有趣的话题,就是探讨对人的评价。我想,评论一个人如果按分项梢容易,按整体概括则较难。例如:
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倡导三民主义;但指使蒋介石暗杀辛亥革命元老陶成章;
爱因斯坦:被称为进步人类的良心,但对妻子刻薄阴冷并有外遇;
胡适:被称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但早年为烟花柳巷常客,终生因情人而与结发妻子保持冰冷而客气的婚姻。
以上政治、科学、人文三泰斗,其思想及社会贡献恩及亿万民众。但若用“人格是否高尚”
|
|
回复人:兰亭
|
回复时间:2005-05-22 12:34
|
我的看法是:人无完人,我们的确不必为美玉有瑕疵而抛弃美玉。但是......
人可以有缺点或者错误甚至是大过失,却不可以违背人伦让世人不齿。如果“错误”严重到了后者,这样的人的确就是人格有问题了。
郭在文革中的一些投机表现以及写出的“欣闻亩产万万斤”等诗歌可以归为“过失”,而他对子女的抛弃,
“此后从不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任他们辗转挣扎,啼饥号寒,被日本警宪铁蹄践踏,皮鞭抽打,其境况遭遇,苦不堪言。当《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于1947年前往东京安娜住处时,面前一片惨景:室徒四壁,
|
|
回复人:易北河
|
回复时间:2005-05-23 09:49
|
兰亭、骆驼、ENDLESS诸贤弟的意见我不反对,我只是强调评论人的时候,最好综合评价,不用一两个简单的褒义或贬义词来概括。因为人性复杂,而且越是经历和思想复杂的人,就越难简单地用好坏来下结论。比如对本文章项下的郭沫若,如果限定他的家庭责任前提,是一个结论(也不见得是唯一的坏结论,他的女儿就是现任郭氏纪念馆馆长的就馔文说父亲多麽慈爱);抛开这个前提说他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功过,是另一个结论。他文化方面的成果有些是公认的;政治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候投机,有时候勇敢。要是上来就说这个人卑鄙,恐怕就不够细致、准
|
|
回复人:兰亭
|
回复时间:2005-05-23 21:46
|
易兄,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对于郭沫若,兰亭并未对其下一个定义。他的确有值得佩服的许多方面(否则,怎么会曾经是本人崇拜之偶像?)可,他又的确有他人格方面的缺陷。我痛恨他抛弃妻子的行为,却并不否认他的才华与贡献。
至于胡适等的行为,说实话,本人倒是打心里佩服他的面面俱到,好像男人的“三从四德”就是他“名言”之一吧。这样一个男人,拥有这样的品性,应该算很不容易了。至少,还让人同情与理解,绝不至于产生痛恨与鄙视。
|
|
回复人:kivo2004
|
回复时间:2005-05-24 14:01
|
如果没有人格,
才华又有何用武之地?
被政治利用的工具而已。
后人自有评说。
|
|
回复人:茶叶末末
|
回复时间:2005-06-06 21:59
|
并不喜欢郭沫若的文章,人格居然也是如此,但他毕竟是名人,不管靠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的确是有功底。
|
|
回复人:易北河
|
回复时间:2005-06-07 17:57
|
嘻,我捧了半天郭老,其实他的文学作品我只看过两部,小说《洪波曲》、剧本《虎符》。我发现,爱慕郭老的多是女性,痛恨郭老的亦然。
|
|
回复人:梅贝林
|
回复时间:2005-08-04 16:48
|
郭沫若这个人物,我没有做什么深刻的研究,看到了这篇言论,我知道了,我觉得郭诗人他的诗写的是好,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完美的形象,觉得他高尚无比。我对这个人物不太了解,但是我只知道,一个对家庭,对自己儿女不负责任的人不能称为一个高尚、完美的人。我也许只是看到了别人光鲜的一面,却看不到在这幅光鲜的皮囊下还有多少丑恶!他的名声是很好,但是他却对自己的妻子那么的不负责任,让他们去自生自灭?我不懂,也许我还没到那个阶段,但是郭沫若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完完全全的变了!
|
|
回复人:影子
|
回复时间:2005-08-10 10:13
|
呵呵,我觉得不能从这一方面就否认一个人。倒可以从一个方面肯定人。
人无完人,我们都有缺点。
|
|
回复人:float
|
回复时间:2005-10-07 01:45
|
he is just a politician, nothing mo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