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没想到扬帆已经闯关成功了啊,恭喜恭喜!虽说小妹最近被工作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不过想想还是赶紧交差的好,免得北河大哥又出什么难题的说!
老实说,真要谈北京的胡同,估计俺还没这么广的见识,虽说在北京也待了不少年了,但对于胡同的研究,可谓是少之又少。若硬说是有的话,那也是全凭一种好奇之心、探求之意,所以在这里也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罢了。
说起胡同,倒是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严格说起来,俺就是出生在胡同里,不过地点当然是偶的家乡小城。其实胡同只不过是中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个人认为完全可以与街巷、里弄、小巷等同。它连接着居民院落,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所。儿时的胡同,鉴证了我成长的所有历程,遍布着我成长的足迹。那时的我,对于胡同,没有特别的认识,仅仅把它当作是成长的摇篮,有的也只是一份对故乡的情意。
后来,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胡同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两旁也随之建起了高楼大厦,而我们自然也开始住起了楼房。放眼周围才意识到,不知从何时起,胡同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留给我们的只有叹息跟怀念。
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开始逐渐适应这里的生活,也开始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于是知道,胡同原来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在北京人的眼里已然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也许是鳞次栉毗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看得太多,也许是热闹的都市生活太过喧闹,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钟情于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不单单为了那浓郁的文化气息,也许,只是因了胡同里那份独有的娴静气息。
不知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话,如果把北京城比喻成人体,那么胡同就是遍布人体的毛细血管。据元代史书记载,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共通,也就是说共有街巷胡同413条。后来在1982年,一个来自北京市公安局的数字统计显示,当时北京共有胡同6104条,这个数字着实让我小小惊讶了一下。而如今,又有谁能数的清北京的胡同呢,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胡同带来的究竟是发展,还是灭亡,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北京的胡同虽然多,但是真正被开发或者说有特色的却并不是很多,其它的地方暂且不说,个人认为,后海附近的胡同院落还是值得一看的,反正偶去了之后是有种流连忘返的感觉。 现在就带着大家跟着我一起回顾一下数年前的后海胡同之行吧。
有人说晚上的后海更迷人,但那大部分要归功于海边上胡同里的酒吧,对于我们这些对酒精不甚感冒的人来说还是酒吧对我们的诱惑太小,因此我们还是选择起个大早,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开始我们的胡同之旅。
在你还没有进入胡同前,首先迎接你的是一辆辆等待在街边的人力车夫,对于这种车,我并不陌生,因为在我的家乡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们,只是这里的每辆车都在主人的精心装扮下充满了古代气息,我当时就产生了暂时回到清朝年间的错觉 虽然一直觉得坐在车上会有种不自在的感觉,但是那个师傅看上去对胡同文化很了解的样子,短短几句介绍,就听得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加之师傅的热情相邀,盛情难却之下,我们坐上了师傅的小车开始了后海的胡同之行。
车子在胡同小巷里飞快的穿梭,有时候简直可以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坐的我们还真有点心惊胆战,不过还好,一路上有惊无险,看得出,老师傅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胡同里的建筑以四合院为主,在老师傅的带领之下,我们了解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光是一个门,里面的学问就有很多,比如说王爷们用的是金柱大门,门口以石狮把守;而一般百姓则用普通的如意门,但是仅从门槛的高低和门前或圆或方的门墩中便可以看出这户人家的地位高低哦!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在我们眼中便完全成了另外的一种模样,我们仿佛看到了时代变迁间它们所经历的风雨沧桑。当时的照片,一时竟不知放在了哪里,于是只能从网上找了些图片,给大家来一个看图说话吧。
这是胡同里很常见的大门,可不要小看这些门哦,它上面每一个图案都有不同的意义哦!
从门口的摆设就可以看出,这家的地位可是非同一般哦!
这个嘛,虽然也不错,但比起上面那个还是稍逊一筹的说!
胡同一角,虽然里面的住家已经不多了,但是看看他们的生活,真的会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哦!安静、悠闲、自在,大概就是最好的形容词了吧!
后海边上的一座桥,偶印象中桥边有个长寿石还是什么的,记不太清楚了,反正经过一定要摸一摸,据说会带来好运的哦!
  各种不同的门墩,在后海都有见到过哦,据说图案和形状都有讲究的哦!
哈哈,时间关系,只能先说这么多喽,有空下次接着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