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体纷纷报道杭州一家企业招收抛光工,向一名85后农民工开出4000元月薪,被对方以“该工作不利于健康”、是在“拿身体换钱”为由拒绝,引发了各界热议。
百度搜索“85后农民工拒绝4000元月薪”,得到搜索结果100700条,包括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雇主、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界人士纷纷发表了各种意见。
然而在众多声音之中,事件的当事人“85后农民工”是否真实存在却鲜有人提及,作为事件主体的农民工群体,也没有太多发表言论的机会。
昨日,受杭州农民工公益组织“草根之家”邀请,时报记者有幸参与了一场由农民工自己发起的讨论。对于“农民工拒绝4000元月薪”成为热点新闻,一位参与讨论的农民工称:“大家(尤其是城里人)习惯了以俯视的姿态看待我们,如果是一个城里人拒绝了那份‘高薪’的工作,还会有人津津乐道地来讨论吗?”
85后农民工不能吃苦了?农民工对收入的要求是否过高?农民工是怎么看待“用工荒的”?对于这些社会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们来看看农民工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人们习惯以俯视姿态看待我们
“如果拒绝4000元月薪的不是‘85后农民工’,而是一名25岁的杭州城里人,还有谁会关心呢?”针对时下关于农民工的热点话题,讨论一开始,一位年轻女孩提出的问题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城里人拒绝的话太正常不过了,农民工拒绝就不可以吗?”她的小姐妹响应说,“大家是不是觉得4000元月薪这么大一个馅饼,我们不伸手去接就不合情理?”
“我们中有不少人,18岁从学校毕业就出来工作,到25岁的时候,工作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了,不见得比同龄的城里人差多少。”张朝军说,他来杭州不久,在一家世界知名的食品企业做理货工,月薪1500元。
翟瑞是湖北襄樊人,生于1986年,毕业于武汉一家职业学院,大专学历。去年4月来杭之前,他在江苏打工,月薪3000元;来杭州后从事销售行业,月收入在1600至2300元之间浮动。今年,翟瑞家里开始盖房子了,但是钱都是父亲在襄樊做建筑工人时攒下的,他自己没有出钱。
“有些人还是习惯用俯视的姿态来看待我们。”翟瑞笑着说,“他们也许没有恶意,只是不自觉地俯视一下,我不会介意的。”
85后农民工,不是不能吃苦
37岁的江西籍送货员官师傅说:“我们小时候,上学之前要帮家里割草、放牛;放学之后还要帮大人忙农活。这些经历,年轻一辈几乎没有过,吃不到这个苦了。”
“但是父辈对我们吃苦耐劳的教育依然保留了,我们一样能吃苦的。”对老官的说法,21岁的四川籍建筑工人小秦立刻表示了反对。
“85后、90后不吃苦、不奋斗,是极个别现象。”小秦说,“而且这些说法不适用于农民工。在农村长大的人,吃苦没问题!”
小秦的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有人说,在五堡的制衣厂里工作的农民工很多都只有20岁左右,他们承担的工作强度之大,绝对令人瞠目,“一天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日,甚至很多还没有医保、没签合同,大家也一样拼命干活。”
见年轻人们反对他的观点,官师傅有些尴尬,他解释说,自己其实也不同意“85后农民工不能吃苦”这一说法。官师傅说,他接触的年轻同事,不会像自己一样只知埋头苦干,而是“有巧劲,学东西快”。
“对,我们的奋斗方式有区别。”小秦说,工地上有些老师傅,一天干17个小时,就为了多赚15元钱,“我每天干10个小时,其他时间要看书,要上网,学习新东西,一天也就睡五六个小时。我要考很多建筑类的资格证书,以后才能赚更多的钱。”
时代进步,农民工有了更多想法
“我2007年就加入‘草根之家’的BBS了。”翟瑞说,“我来杭州就是为了有更多时间参加活动,现在我已经是‘草根之家’的干事了。”
翟瑞表示,他现在的收入仅够在杭州的开销,但是“钱多钱少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和他的父辈们截然不同的是,翟瑞现在想的不再是“挣钱回家娶老婆盖房子”,他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更好地融入到城市里去。
“也许那个拒绝4000元月薪的85后和我一样,有自己的想法,除了钱以外还有更多追求。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没必要这么大惊小怪的。”翟瑞说。
淮安来的李师傅,在杭州做了两年多的冷库工,每天要在零下18℃的仓库里工作4个小时以上,却连一副护膝都不舍得买。“我34岁了,有家,有小孩要读书,家里的房子都还没盖好,没有你们年轻人这么潇洒。”李师傅说,“但是你们有自己的想法,我很羡慕。我出来打工17年了,17年前,哪里知道什么公益组织?更不要说什么自己的想法了。”
“时代变化了,我们也只能跟着变。”张朝军是翟瑞的高中同学,“我不用出钱给家里盖房子,但是我也要研究公积金、按揭贷款这些东西。”
《85后农民工拒绝4000元月薪为何成热点-365地产家居网》http://news.house365.com/gbk/hzestate/system/2010/02/27/01007575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