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感叹,时间真是一个可怕的巫师,转眼一瞬间,我由17岁一跳至23岁。中间6年,有收获,有喜悦,有快乐亦有悲伤。也不得不承认,我现在变得世俗起来了。看到周围的人安定下来了,我也想要有一份安定的生活,可是躺在租来的房子里,两眼望着空空的屋顶,我却不知道我在坚持些什么。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日子,就像一只鱼在水里透不过气一样憋屈。
最近一直在看余华的《兄弟》,常常笑倒在床上,令我大肆捧腹。在家的时候,看完了余华的《活着》,三毛的《温柔的夜》,龙应台的《野火集》,看的很是痛快。《兄弟》还没有看完,暂时不做评论。
先说说龙应台的《野火集》吧!我现在看她的书,就好像二十年前台湾人看她的书一样心情激动澎湃。不由的慨叹,内地怎么没有一个“龙应台”似的人物呢?
现在好像每天好像活在幻想中,过一日便算一日,完全不知道前方有什么等待着我,不过可喜的是,我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她们给我快乐,一起疯闹,一起把身上的每块钱都花完。
这次回家,我特地去了小学和中学,就像我前面小说《蕾安》写的一样,去缅怀我的学生生涯。
去了中学,大门紧闭,已过了大年初十,整个校园却是空空荡荡,没一丝烟火气。教学楼和操场仍是八年前的模样,没有任何一点变化,唯一变的大概就是加了一栋新的学生宿舍楼。米黄色的外墙,细小的房间,窗子上挂着男学生,女学生的衣服鞋子还有白色袜子。我拿相机拍下了校门口,突然心里百感交集,我潜意识里,希望中学一直维持我读书时的记忆,这样就好比是上了年纪的人,总是无比想念小时候妈妈做的可口小吃,不愿忘记这个味道。但是从更深一层来讲,我却希望学校能有个大变样,我希望家乡的孩子们,可以坐在完整宽大的教室里,受着最好的教育,因为孩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而教育则是他们接受的第一堂课。我自己便是深有感触,在读书时代,我是一个很乖巧的学生,从不打闹旷课,老师说什么便做什么,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学生,因为没有老师教过我,作为未成年的我是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的。天地君亲师,老师从古至今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对于我喜欢尊敬的老师,上课总是可以令人精神百倍。可是对于不喜欢的老师,上课却是倍感煎熬。瞧,这便是差距,同样作为一个主体:我,在并没有受到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
但是我仍是感谢这些曾在我人生中担任老师角色的你们,也许你们现在已经退休,过着养花弄孙的生活;也许你们现在仍然整天站在教室里,对学生们谆谆教导;不管你们在做什么,在哪一个角落,都请记住你们曾经教过的学生,是散落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块块珍宝。
接着我去了小学,这个小学是镇上的小学,并非我的母校。我的母校早在我念中学的时候便化为一片平地,改造成了一个加油站。曾经童年嘻闹过的地方,早已经面目全非,为此我很是伤心,因为我竟发现我连一张母校的照片都没有。闲下来想起的时候,也只能阵阵微叹。
小学的校门没有锁,我走了进去,仍是同十年前一模一样的建筑,连栽种的树木和残缺了一角的花坛,都是那么的熟悉和陈旧。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常常会跑到镇小来玩,因为镇小的学生多,并且相对“繁华”些。可是现在,这所曾经我在七岁曾暗暗羡慕过的“繁华学校”,如今却仍是老模样,我以为它换了新颜,可是远远忘去,只看到一台挖土机和一堆烧红的砝。还有那曾栽满树木如今光秃秃的空地。许是要建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从走道的一头走到另一头,透过陈旧的玻璃窗看教室里面,坑坑洼洼的书桌,崴了脚的板凳四处堆放,黑板上还用粉笔写了一些字。一间一间的教室,摆设都差不多,桌椅硬件都差不多,甚至连那窗子,就像是我们十年以前的老式窗子,上面扣着0.3厚的白玻璃。为什么十年时间,学校却仍是一成不变呢?现在的小孩子接受的却是十年以前我们曾经接受的教育;虽然现在小学中学不用收高额的学费了,可是看一个地方的发展,看它的学校,卫生院,道路是否有改进,可是我离家念书工作近8年,就我的眼睛所看到的,却仍是老模样。一个农村,8年了,学校道路仍是老模样,还能有多少个8年,我们的小孩子们,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迎面走向未来呢?
都说小孩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爱护这些花朵才对呀。叶落归根,人老回乡,我相信我以后年老了以后,会回到这片贫穷的土地,不在乎贫穷,可是多多少少也要让我们这些普通的纳税民众看得到改进的脚步。
什么时候等到家乡的学校设施齐全,课桌平整,不时有小破洞和坑洼;老师的福利可以跟的上去;我们的学生们都能高谈自己的理想,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那么家乡才真的是发展起来了。否则徒增那么多所谓的“商品房”,占据着那么多的土地,盖着偌大的院子,也只是徒劳罢了;什么时候等到家乡的卫生院有护士了,小孩看病不用躺在破旧的长木桌上了,有个头疼心绞的不用坐公交到市里去排队挂号看病的时候,才是真的发展起来了。
瞧,说着说着,竟离了题。看过龙应台的书,我想大概都会为她飞扬的文字叫好;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建议抽空读一读,书是心灵的良药,身体苦不算真的苦,心苦用书治一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