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信息
北极_雪
落于:
博文:44篇
网站积分:199
|
[原创]李敖和《北京法源寺》 |
作者 :北极_雪
| 日期 : 2003-01-15 19:33 | 阅读数: 725 |
正如愤怒的,滔滔向前的潮水,一再地掀起了狂风巨浪,惊天地,泣鬼神,一路挟裹着所有能够带走的一切,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废墟残垣,泥沙巨石,还是生命与污垢,呐喊和嚎叫……我又感受到了李敖所特有的那种激情,那种悲怆,那种凄美壮观的侠骨柔情。而李敖就是李敖嘛!还没有第二人。也许正如他所讲的,真正理解他的,只有他自己而已!这是清醒的悲哀抑或是难得糊涂的无奈和酸楚?谁知道呢?
对于戊戌变法等诸如此类重大的题材,这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不屈的志士仁人,这些思考过,痛苦过,抗争过,也失败过的英雄们!他们慷慨激昂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他们义无反顾走向断头台——血债是要用同物来偿还的!他们有大气魄,有大眼光和大手笔,他们用新的思想来呼唤和呐喊,来鼓噪煽动,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与旧势力、与那个破败腐朽了的社会、与狞笑着的死神和人间地狱拼搏着,抗争着,绝望着,希望着。他们视死如归,他们无怨无悔,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驱铺就了的,不过是一条仍然崎岖不平,依旧危险荒芜寂寞孤苦的路,但那毕竟就是一条路,使后来者可以继续前行或者另外披荆斩棘开出新的路径来,为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新崛起……
我赞叹,我欣慰。为这部作品,为有那些可敬爱的人们和李敖先生。
这样的题材的确是只有李敖这样有思想和魄力和亲身经历的始终战斗着的人来表达,用他一如既往的宽广的视角,那铮铮的铁骨和力透纸背的理性的表达,至少是现存的写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中最好的。
这部波澜壮阔的作品也并非没有缺点,而且是大缺点。大概是优劣各半的比例,那就是这部作品的情节未免松散做作(确实像个卖弄风骚的絮絮叨叨的瘪嘴老太婆),像一块精美绝伦的布料,却在裁剪上出了问题,仿佛很美,但不大协调,不大舒服。虽然从某一个角度看是很突出的,很优秀的,很精绝的。
人物塑造未免空泛,苍白,没有明与暗的对比,没有人性的深层次的挖掘(除了纯粹思想方面的),没有诸多人性矛盾的对立和激化,和消解。他们有点太完美了,太纯粹了,太多地表现他们直面人生和死亡的悲壮,却忽略了人性中不可能回避的那些狭隘的,自私的,男女的,甚至是世俗的爱和恨,怨和愁,除了在“变法”与“革命”上的短视和保守方面的揭示,其他的呢?甚至连点“欲望”的填充都没有,要知道,爱和恨是不可能分开来谈和做的,(而且对于这些仁人志士来说,完全超脱了世俗人正不择手段享受和报复着的爱与恨,是不可能的。只有写出这些来,才会更加波澜壮阔感人肺腑,也更真实一些,他们不可能不具备这些东西和经历,即使是一部分也好,但是我没有看见。)他们也不可能。因而便只有千人一面,千人一语(好像就是你李敖一个人在不停地“夸夸其谈”,在分解装扮自身,现身说法设坛祭祀一样。虽然谈论的思想很精深博大,有觉悟和感召力,但毕竟让人觉得那“只是你的思想”而已——要知道,他们还没有那么先进,他们的局限就是他们根本不可能超越他们那个时代的种种限制!),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性格,他们无法回避的自身的种种矛盾,那种矛盾后不得不去决断的犹疑和最终的做出痛苦决策的心理,以及他们面对自身无法避免的悲剧性命运时的无奈与落寞,与凄凉,与豪迈,都没有很好地表现和把握,展开,铺排。有些牵强,有些支离破碎,有些叫人无法理解和相信。实为最大的失败之处也。
虽然我相信你李敖,你的见解和思想。但是作品是另外一回事。尤其是语言缺少必要的变化和修饰,这也许是李敖写小说的最大的障碍么?至少我觉得现在是这样。
不可以,也不应该叫每一个出场的人都用一个腔调谈论,这是他李敖没有想到呢还是做不到呢?不管如何,有事实在。大家可以看书去。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等人的语言都没有区别出来。这一点在谭嗣同与大刀王五他们交往时候的描写中尤其明显,他们的侠义之情与一般的武侠小说中的所谓“侠客”的说词简直没有什么两样,平板,苍白,甚至是死气沉沉,有血无肉,有教条的言语而无人的真实的形体再现,无法感觉,也无法去触摸,只有模模糊糊的影子晃来晃去。
但是,他可是有血有肉有见地有豪气和侠骨柔肠的,轰轰烈烈活过爱过恨过的“大刀王五”啊!谭嗣同的性格界定得太教条了,他,以及康有为等,都不可能超越他们的时代的限制,然而他竟然对时局,对人事和前途看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那么的自信——甚至是对死都那么坚信。当然这不在于自己有多少慷慨激昂的表白,像谭嗣同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给大家听,就不太合乎谭嗣同的个性。他是那种说出一部分,然后做给人看的真豪杰和真的汉子!
还有,这个决定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决定的,他的心理变化路径呢?历程呢?他真的那么坚信么?还是在内心中独自默默承受着,痛苦着也快慰着——能够为了理想抛弃自己生命的大义凛然的人可是不多的!因为生命是如此的可贵和值得珍惜,是只有一次而没有第二次的——这也许就是他们对于佛教有研究和看法,同时也揉进自己一生旅程中去的一个原因吧!但是这一切我都没有看见,除了总是一模一样的慷慨激昂的论调。我倒是愿意相信,他谭嗣同一直一直地博览群书,为了国计民生苦思冥想,四处奔波,广交天下友,就是想要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找到最真实最可信的理由和例证,他不是先知,也不会自诩为圣人。也是他与别人不可能一样的地方,他的伟大与可敬爱也在这里了。
关于梁启超,李敖说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个人,他不固守自己的思想,总是能够为自己增添新鲜的血液,因为他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欲望或者得失而计算和斤斤计较的人,他能够以民族和国家为根本,为指针,从而调整自己的方向。因而他为了真理并不回避过去的自己,甚至不惜伤害自己老师的感情!但是,同样的偏失也存在于他身上,有点不丰满,有点松散和苍白,不真实可信。
总之是,这些称得上是主要人物的,都有些雷同,单一,过于完美。以至无法像一面完好的多棱镜,折射出灿烂的七彩的阳光。
其他人的塑造还是可以的。往往是着墨很少的人却有了一些深长的余味。
另外,正如在李敖的一篇杂文里说的那样,中国传统文人由于思想和认识的局限,不大可能发动自下而上的变革和反抗,他们只是信奉一切归于皇上一人,一切变革也可以由皇帝一个来颁布实施,他相信这一点,相信只要皇帝愿意,就可以了。他们也只是为这一点而努力做着“踏踏实实”的准备,但是,他们都错了,这其实才是他们悲剧的根源。
这一点李敖看到了,也写出来了,但是还是缺少脉络,缺少这中间的悲苦和彷徨,缺少人性的深层次的展示。还没有到高潮就草草结束了,总是叫我感到欠缺和遗憾。书中《楔子——神秘的棺材》所表现出来的余味没能继续深化,那种有些残酷的东西没能始终贯一,所以叫人悲哀得不那么沉重。
但是,也许李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不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罢了,就这一点来说,他做到了,不单做得完整,而且完美。
我是先谈《北京法源寺》,再来谈李敖的。那还是去年,偶然在网上看见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有李敖这样一个怪怪的人,看了他的作品后我连声叫绝,坐立不安了。真是苍天有眼,降下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思想上天马行空不拘不束常有惊世骇俗的真知灼见,行为上放荡不羁任人指骂叫嚣诬蔑依旧我行我素我口对我心我笔直我言,壮哉!他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和维护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着同时也表达着人,他是一个智者同时也是部分的被“欲望”左右着,“放荡”着的歌德。他骂国民党时,那句“手淫台湾,意淫大陆”简直是敢言他人连看都不敢看,何况正视的那真理!这才是真声音,是真思想的表达和呐喊,是负重历史的痛苦沉思和无奈回顾,是新时代的喉舌和鼓噪者,是先知也是勇往直前身先士卒的勇士,是混乱社会独一无二的反叛者,和无时无刻不在抗争着呐喊着的斗士!是大闹天宫对抗天庭指责玉帝的那个泼猴子……
而那个人,就是李敖啊!
“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鲁迅 |
|
回复人:北极_雪
|
回复时间:2003-01-15 19:38
|
其实想写这篇文评很久了````````
可是念在水平有限`````(本人只有14岁)
现在才发出来``````期望大家能给予宝贵的意见
|
|
回复人:必楚
|
回复时间:2003-01-16 08:26
|
实在是没有什么 "宝贵"的意见,你14岁,你驾驭语言的能力,思想的深度,令我很钦佩.有机会,也要找一本看看.
|
|
回复人:Comekiss
|
回复时间:2003-01-30 16:26
|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是你写的最好的,深刻的思想和辩证的理论,早已超越了14岁的年龄!!
|
|
回复人:北极_雪
|
回复时间:2003-03-02 12:17
|
只有这一片舍不得删,又不愿意备份。算了,留给大家骂吧……
|
|
回复人:扬帆
|
回复时间:2003-03-02 15:17
|
有人骂了你吗?怎么我看到的是一片赞扬声呢?
北极雪,能写出那么多富有理性的文章,怎么终究也没有摆脱孩子的稚气呢--那么容易闹情绪,以至于放弃自己?
你的文章绝大部分我已经修复,可是最近两天发表的几篇因为还没有备份故无法帮你恢复了。不如你自己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吧--如能那样,你至少战胜了自己。
|
|
回复人:思想者
|
回复时间:2003-03-08 14:12
|
|
回复人:欧阳冰雪
|
回复时间:2003-09-11 21:44
|
|
回复人:城市骆驼
|
回复时间:2003-09-13 21:19
|
|
回复人:北极_雪
|
回复时间:2003-09-13 21:3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