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信息
Comekiss
落于:
博文:19篇
网站积分:85
|
[原创]走出《围城》 |
作者 :Comekiss
| 日期 : 2003-03-02 13:03 | 阅读数: 475 |
走出《围城》
——有感于《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一想起这句话,脑中就会浮现出钱钟书的名著《围城》以及那形形色色的人物,方鸿渐、孙柔嘉、赵辛楣、苏文纨、李梅亭……
有机会完整地看了电视剧《围城》。看的时候很认真,因为钱钟书,也因为陈道明等一批重量级演员同台献技,更被精彩的故事和语言所吸引!
其实有时对旧版本的经典多少还是有点抵触的,毕竟欣赏水平提高了,旧时的电视剧难免因技术和条件限制,今日看来不免落后了。所幸《围城》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10集的电视剧里演尽了作品的智慧与幽默,到该笑的时候笑了,该沉思的时候沉思了。而更多的是感叹,那一个个如今的大腕演员,陈道明、吕丽萍、葛优、英达……是再也无法让他们凑到一起,来演这样一部电视剧了。
剧中李媛媛的苏文纨是一个经典。看着她在荧屏上笑、骂、怒着,想想斯人已逝,心情是错综复杂的。好在她给我们还留了这样的一个经典!
曾经几次读《围城》,却都没能坚持到最后,此次看电视剧的间歇,终于狠下心来读完了这部小说。尽管改编的电视剧也是很重视遵从原著的,而且欣赏起来既有语言的精妙,又有人物音容笑貌的真实,可谓生动异常,而读书有不同于此的另一番滋味!
《围城》的讽刺是犀利而一针见血的,比如说汪处厚的糟糠之妻凑趣的死去,比如鸿渐眼中的法国和安南警察,比如媳妇们怀孕和不怀孕时肚子中吃饭和受气的容积各占的比例,再比如孙柔嘉听鸿渐长篇大论时打的那个“面积不小”的哈欠。但《围城》的高明之处在于作为读者的我们却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心理上的负担,是聪明的讥讽而不是书中同船回国的孙太太似的恶毒的刻薄。这让人轻松,不会产生有如看泼妇骂街似的耳朵和心灵共同的沉重感。
对于那些主人公,总忍不住喜欢赵辛楣,真实而坦荡的角色。面对情敌的傲慢,小小的虚荣,情到深处时的泼酸作醋,以及内心深处深沉的感触——“我有时想,苏文纨会不会偶尔想到我……”《围城》本不是让人流泪的书,却也会因为这句话而伤感。
钱钟书借辛楣的口来评价方鸿渐——“不讨厌,但是毫无用处”,是客观而中肯的。杨绛说钱钟书偏爱唐晓芙,所以没让她嫁给方鸿渐。而我倒觉得,钱老先生好像更偏爱赵辛楣,给了他衣食无愁的生活、一帆风顺的仕途还有一个“双目炯炯的女孩子”。至于痛失苏文纨,不敢说因祸得福,只能说凡事都该用“塞翁失马”的观点来看吧。
相对于或无疾而终,或有始无终的爱情而言,更喜欢鸿渐和辛楣患难中的友谊。聪明且志趣相投的两个年轻人,有时血气方刚,有时意气用事。两个人在一起总毫无顾忌,或互相取笑以博一乐,或彼此交流而互相宽慰,在那个很令他们失望的生活环境里,能有一个知心人在身边,即使受伤了,也有个朋友可以为自己擦去伤口上的血迹,所以方鸿渐每次没有出路的时候便想到了这个唯一值得信赖的朋友——那是他近似绝望的心理上的最后一丝慰籍!
所以记住了两人在相知后的相濡以沫,记住了辛楣在孙小姐身后冲鸿渐吐舌头翻眼睛的滑稽表情,还有鸿渐不辞辛劳的跑回汪家只为了一顶“莫须有”的帽子,辛楣在黑暗中握紧鸿渐手时的感激。这种种情景总能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认认真真的读几段小说,在词句的斟酌当中,也有了很多感悟。不能不说钱钟书的笔法是细腻的,甚至有时隐隐透着感伤——去三闾大学的途中,辛鸿两人在甲板上闲聊,辛楣提起在苏小姐的婚礼上看见唐晓芙,但并没向她提及鸿渐,钱钟书描述鸿渐的心情时感慨:“好像黑茫茫的海上,两只船交错而过,灯光闪烁处,看见对面船上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面孔,但还没等呼喊,船已经走远了。”
因而总觉得《围城》讲的不仅仅是婚姻,更该是人生!而钱钟书却将一切归结为方鸿渐家的那只老钟,敲打着迟到的钟点,淡然地看着世上的离和。
而我们呢,却应该时时想着走在时间的前头,去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美好事业!这才不枉读一次《围城》,享受一份经典!
|
|
回复人:顺手一刀
|
回复时间:2003-03-04 19:40
|
|
回复人:思想者
|
回复时间:2003-03-08 14:12
|
|
|